近日,陕西姑娘邢小颖因高职毕业在清华大学当老师而火爆网络。今年29岁的她,已在清华任教9年,邢老师的事迹打破了相当一部分人对职业教育的偏见。
打破传统观念 用发展的眼光看教育
一直以来,社会的整体氛围都更重视普通教育。即使孩子成绩不理想,部分家长也认为读职校“没面子、没前途”,读职校的都是被中考、高考“淘汰”的孩子,更愿意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,让孩子考大学。而邢小颖与清华结缘,正是因为她开阔的眼界。2011年高考后,当时她的成绩无缘本科。在复读还是上专科之间纠结了一阵子,后来听说“材料专业的毕业生很抢手”,最终选择了高职院校学技术。
(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一起,构成了我国教育的完整体系,两者同等重要,没有高低贵贱之分。家长们应根据孩子的自身情况和兴趣所在综合考量,选择适合的发展道路。)
正视职业教育 技能人才优势多
邢小颖高职毕业后,以专业排名第一的成绩,在清华大学担任实践教学指导老师。今年29岁的她,已在清华任教9年。此前,她的讲课视频在网上播放量过亿。火出圈的她,引来更多关注,有人赞叹她“太优秀”,也有人质疑:“高职生教清华学生,你真的行吗?”
邢小颖到底行不行,这事不是简单贴学历标签就能论定的,脸谱化的“励志叙事”也很难概括其成长成才的全貌。邢小颖符不符合清华任教的标准,能否胜任这份工作,有话语权的恐怕只能是清华大学。
不可否认,当“高职生”的出身与清华大学的金字招牌放在一起,确实会产生一种不小的落差。公众的莫名惊诧是正常的、可以理解的。邢小颖老师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是“三百六十行,行行出状元”。在尊重劳动精神、崇尚工匠精神的今天,只要技能精湛,一样可以实现人生价值,书写精彩的人生篇章。
怀揣梦想矢志奋斗 争做技能人才
邢小颖的职业教育经历,也印证着作家格拉德威尔的“一万个小时定律”——“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,并非天资超人一等,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。1万小时的锤炼是任何人从平凡变成世界级大师的必要条件。”邢小颖在铸造专业所下的功夫,远远超过了一万个小时。所谓“成功”,的确不是天赐的,而是需要个人日拱一卒的努力与坚持。
当然,“邢小颖”的成功,也离不开国家大力支持职业教育发展的宏观背景。2019年,国务院印发《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》,为推动未来中国职业教育改革、促进职业教育成才绘就了整体蓝图;2022年4月修订的《职业教育法》,更是明确提出,相对于普通教育,职业教育是同等重要的教育类型,这就从法律意义上为改变职业教育现状提供了依据与遵循。
当高职生卸下“低人一等”的心理包袱,看到充满希望的未来,他们自然愿意投身职业教育这条道路,找到一生之所长。舆论不仅要看到“邢小颖们”的励志成分,更要看到职业教育涌动大潮之下,更多人通过习得一门傍身之技,实现了向上流动,创造了不凡价值。这也是一个多元社会的基本面相。
来源:中央新闻